台灣中醫藥大學交流論壇

標題: 中醫治病精髓(經典必讀) [打印本頁]

作者: admin    時間: 2023-8-23 16:02
標題: 中醫治病精髓(經典必讀)
以五行生、克、乘、侮,五脏呈五色,有诸內必行诸外為导向,再加之此氣機运轉理论,把一切病都归到运轉變态,就可以很轻易找着是甚麼處所出了問题而运轉失灵。這時候便可砭、可针、可灸、可藥来調畅氣機,让它們規复上下运行,如许人體就可以規复康健。

中醫的理论很简略。人體五脏六腑上下散布,各脏腑在氣機所指导下處於动态中的。

肾在最下面,属水的脏器。中醫讲肾是水中有火,水是肾阴,火是肾陽,火性向上,火能生土,肾火向上走,使脾土暖和,脾把胃吸取的養分研磨,披沙拣金,把精微物資,發送到全身遍地。脾的特征,也是向上的,有一部門養分要送到上面的肺脏,與吸入氛围中的精微物資连系,再由肺向全身输布。脾性從左侧向上升。

肾中的水,水生木,木氣在水的滋養下获得養分,生發了,标的目的向上,肝之氣也從左侧往上升。随脾土之氣上升,中醫有“肝随脾升,胆随胃降”的说法。以是,身體左侧上升的腑脏有病,则應斟酌肝脾之氣上升是不是正常,特别是肝氣。

肝属木,這個氣機跟着肝脾升到了顶部,這里就里有肺和心。木生火,火,五脏属心,火的特征是上炎,但,因為有肺脏的存在,心火被带向下行。

肺属金,主肃降,氣機就起頭往降低。心火本是要上升,但因肺金在其上,肺降,心就随着降,一向降到肾中去,暖和肾水,使得肾水不至於寒。而肾水跟着肝木上上升而上升,达到心火的位置,使得心火也不至於過热,這就叫着“水火既济”。

若是降低的進程被粉碎,那末心火就没法降低台北援交,,就會上面热,不克不及交於下,下面就是寒的場合排場。心是恶热的,热,心就會有病,失眠多梦,口舌生疮,而下寒就會腹冷,下肢凉等。在肺金降低的同時,人食入胃,物向下行,以是胃氣就降低。

脾為己土属阴,胃為戊土属陽,陽要降低,阴要上承。在胃氣降低的同時,胆氣也跟着降低,胆汁下入十二指肠随胃物下行,适應“胆随胃降”之说。胃有病了,就是因胃氣不下行,不下行就會上逆,胆汁會反流,這是氣機逆行的成果。胃氣和胆氣的降低,是從右侧下行的。人體的属右侧下行的腑脏有病,就要斟酌一下是否是氣機下行碰到了問题。

脾土左升,肝氣和肾水都跟着升,胃氣右降,肺氣,胆氣和心火跟着降低,這是一個左侧升,右侧降的氣機运轉模式。脾胃一阴一陽在中,是中間的轴,一切都是环抱着這個轴来轉的。

再根据五行生、克、乘、侮道理,及五脏呈五色的的“诊療观”,以有诸內必行诸外為导向,就可以用张望形體,五官面色,嗅、聞、問、听、切按體脉,經络辨病,再加之此氣機运轉理论,很轻易找着缘由。

把一切病都归到运轉變态,是甚麼處所出了問题而运轉失灵。這時候便可砭、可针、可灸、可藥来調畅氣機,让它們規复上下运行,如许人體就可以規复康健leo娛樂城詐騙,。

氣機起落的根基情势是阴升、陽降、阴出、陽入,并為以中土為枢轴,火、金、水、木為轮周的和谐运轉所表現。人體心理和病理状况,是氣機起落正常和异样的反應。是以,對《伤寒论》六經病的病機便可用這一理论為引导加以探究。

一、太陽病是营卫收支之機的失調

太陽病重要指表證。周學海在《讀醫漫笔》乾癬藥膏,中说:“外應外相,协营卫而主一身之表者,為太陽膀胱之氣。”是以,起首應了然营卫收支之機。营在脉中為阴,卫在脉外為陽,营卫要和谐,理當营出而卫入。若是营在內而不出,卫在外而不入,就是营卫不和,從而致使太陽病。

太陽中風,是病人外感風寒之邪而以風邪為主,風性主散,卫氣外趋,不克不及恪守营阴,营阴從卫氣疏漏的地方外泄,故發烧恶風而必汗出。太陽伤寒,是病人外感風寒之邪而以寒邪為主,寒主收引,营卫之氣郁闭,卫氣不得內入,营阴不得外达,故發烧恶寒而必無汗。

上述二證皆當和谐营卫。對营卫相離因卫氣外趋者,當引卫入营,以桂枝汤醫治。對营卫相離因营卫郁闭者,當颁發散寒,以麻黄汤醫治。

至於對“病人藏無他病,時發烧自汗出而不愈者”,為什麼仍要發汗,并“先當時發汗”,乃因本證卫氣并不是总浮於外,而是時或外浮,故時或自汗出。但此時是营阴從卫氣疏漏處外泄,故虽汗出,营卫仍不相合,必借助藥力,复發其汗,使营阴泛达於卫,陽得阴恋而能入,卫氣即再也不外浮。其“先當時發汗”,即選擇未汗出時服藥發汗,不過是以時营卫相距较近,营阴外达與卫氣相合更加捷便罢了,如斯则藥效易患,且汗出亦不會過量。徐灵胎所说“自汗乃营卫相離,發汗使营卫相合”之理,即在於此。

二、陽明病是陽土之氣的不降

“胃家實”是陽明病的病機。胃氣以息息下举动顺,故“胃家實”即胃氣因實邪阻滞而不降。胃為陽土,其氣不降,多呈陽热之氣亢而向上,向外之象。如胃热满盈於陽明之經,充溢於內外表里,見高热、烦渴、大汗出、脉洪大等症,為陽明經證;如燥热相结,成燥屎阻结於胃肠,府氣不降,見潮热、不大便、谵語、小便数、腹胀满、绕脐痛、脉沉實等症,為陽明府證。非论經證、府證,皆属陽土之氣不降。

陽明篇中最發人沉思者,是“脾约”一證。原文為為“趺陽脉浮而涩,浮则胃氣强,涩则小便数,浮涩相搏,大便则硬,其脾為约,麻子仁丸主之。”對此條诸家多以胃强脾弱,脾被束缚為解,但说理不透,如以氣機起落理论诠释,即名顿開。本證發於太陽發病汗、泻下、利小便後,亡津液,胃中干燥,虽有胃肠燥热,但究竟结果以胃阴虚為主。

陽土之氣無阴液携恋而不克不及降,故大便硬,由此又引發了阴土之氣的不升。《素問·六微旨大论》说:“無不收支,無不起落,……四者之有,而贵常守,變态则灾難至矣。”所谓“常守”,即起落收支四者互為因果,恋守勿失。脾胃同居中土,為氣機起落的枢轴,當其扭轉之時,如胃氣不克不及從右而降,则脾性亦不克不及從左而升。

本證即因胃氣不降而束缚脾性不升,故称為“脾约”證;但病本在胃,故列入陽明病。脾為胃行其津液,可将水谷精微上输於肺,再布於全身。今脾性不升,则胃中水谷津液逕由小肠偏渗膀胱,故小便数;津液亦不克不及還入胃中,故大便硬不得减缓。津液偏渗亦使脾脏本身阴液亏乏,故趺陽脉既因胃氣不降而脉浮,复因脾性不升、脾阴不足而脉涩。

胃氣不降是病态的亢奋,故曰“浮则胃氣强”;脾性不升而津液偏渗,故曰“涩则小便数”;究其缘由是胃强不降致脾弱不升,故曰“浮涩相搏,大便则硬,其脾為约”。可見,仲景在陽明篇阐述脾约,是使讀者领會脾胃在氣機起落中的內涵接洽。

三、少陽病是氣機起落門路的不顺畅

周學海在《讀醫漫笔》中说,“通行表里,應腠理而主一身之半表半里者,為少陽三焦之氣。”對少陽病,不该仅仅理解為胆病,更重要的是三焦病。

《金匮要略》说:“腠者,是三焦通會元真的地方,為血氣所注;理者,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。”“凡在內的脏器,在外的皮、肉、脉、筋、骨,此中组织間隙,皆三焦通會元真的地方,而為少陽所主,故章虚谷说:“凡內外之氣莫不禁三焦起落收支。”三焦為氣、水之通道,邪入少陽,氣機起落門路阻塞,必需表示阴出陽入與阴升陽降的變态。

少陽病提纲是“少陽之為病,口苦,咽干,眼花也”。此仅属少陽相火上炎,不足以反應少陽病病機,應援用小柴胡汤證阐發。本證見“来往寒热,胸胁苦满,嘿嘿不欲饮食,心烦喜呕,或胸中烦而不呕,或渴,或腹中痛,或胁下痞硬,或心下悸,小便晦氣,或不渴、身有微热,或咳”,症状表示在周身內外上下,既有胆病,亦有三焦病。来往寒热是自發恶寒與發烧来去呈現。腠理在皮肉营卫之間,邪阻三焦,入於腠理,外并於表则恶寒發烧,內并於里则但热不寒,收支於內外之間,故恶寒與發烧来去呈現。

胸胁苦满,不欲饮食,心烦喜呕,渴,腹中痛,胁下痞硬,多属胆病,由胆木之氣不舒,或木火上炎,或胆木犯胃而至。胸中烦而不呕,咳嗽,心下悸、小便晦氣,不渴、身有微热,则多属三焦氣道晦氣,氣水起落失調而至。是以,條则在阐述少陽病病機時指出“血弱氣尽,腠理開,邪氣因入,與正氣相搏”,把少陽统三焦而主腠理之理@提%7hi5R%醒得一%961S6%览%961S6%無%961S6%余@。

四、太阴病是阴土之氣的不升

就《伤寒论》而言,太阴病以“脾家”即脾脏的病變成主。太阴病提纲云:“太阴之為病,腹满而吐,食不下,自长處甚,時腹自痛,若下之,必胸下结硬。”此中最首要的症状是自利。“自长處甚”是言腹满而吐,食不劣等一系列症状,每随下利之甚而愈如紧张,足見下利是摆布太阴病全局、决议病情成长變革的關頭。

以是,條则重申:“自利不渴者,属太阴,以其脏有寒故也。”由此推知,即便腹满而吐,食不下,但無自利一症,则是不是属太阴虚寒證尚應考虑。

就临床所見,腹满而吐,食不下,有属脾與属胃的分歧,如陽明府實怔就有這種症状。二者除從這種症状的本身特色加以區分外,就因此是不是兼見下利,并陪伴下利而加剧為辨證要點。此因脾為支票借錢,阴土,其氣當升,脾性不升,则清氣下陷,故《素問·阴陽應象大论》说:“清氣鄙人,则生飧泄。”脾胃同居中土,為氣機起落的枢轴,脾土之氣不從左升,则胃土之氣亦不從右降,其理與胃土之氣不降尔後脾土之氣不升不异。

以是,太阴虚寒下利多伴腹满而吐,食不下的胃氣不降之症,《素問·阴陽應象大论》所谓“浊氣在上,则生䐜胀”即指胃氣不降。《灵枢·阴陽清浊》篇说“阴清而陽浊”,胃為陽土,陽土之氣不降,故曰浊氣在上。

不外,太阴病的胃浊不降與陽明自病者有标本的分歧,太阴虚寒證是清氣不升為本,浊氣不降為标,故腹满可時减(得温熨陽氣暂公例减);虽吐,却非食已即吐;虽食不下,亦只是食欲不振,而非不克不及纳谷。别的,腹痛亦必時轻時重。時發時止,得按痛减,而非痛無停止,得揉按愈甚。可見,此證的關頭不在主纳食之胃,而在主运化之脾,故條则说:“當温之,宜服四逆辈。”明显,四逆辈归纳综合了一切温运脾陽,升清以降浊的丹方。

五、少阴病是水火起落的變态

心属火,肾属水,水升火降是保持人體阴陽均衡的底子。少阴病就是心肾水火起落的變态。其缘由虽因水中之水火與火中之水火的偏盛偏衰,但本色上不過火衰與水衰两方面,其水盛或火盛是在火衰或水衰的根本上继發,故少阴病不過陽虚寒化證與阴虚热化證两種類型。

少阴寒化證,是由心肾陽衰,出格是肾陽陵夷而至。“下焦虚有寒,不克不及制水”是其根基病機。肾陽陵夷,不克不及蒸腾肾水以达於上、达於外,则鄙人呈現下利,小便色白”,在上呈現口渴,故曰“虚故引水自救,若小便色白者,少阴病形悉具。”失此不治,鄙人阻凝不化,在上、在外阴液更加缺少,则在上、在外的陽氣因為落空阴液的携恋而不克不及下、不克不及入,反而上浮、外越,構成戴陽證、格陽證。

在上的脏器有心、肺、胃,心陽不降则烦,肺陽不降则咽痛,胃陽不降则干呕。上部的陽氣不得降於下,甚则“面色赤”。肌表的陽氣不得入於內,则發烧,汗出,甚则“身反不恶寒”。治此當從本治,壮陽氣,蒸津液為主,故皆以生附子、干姜為主藥。轻證用四逆汤。格陽重證,方用通脉四逆汤,重用生附子、干姜,并用炙甘草從中焦化生营血,则血脉可通,且脾為营之本,补脾生营,则在表的卫陽得营阴之恋而內入,反不恶寒的格陽證即愈。

戴陽重證,方用白通汤,以葱白與生附子、干姜為伍,葱白色白而味甚辛烈,有辛润肾燥,開腠理,致津液,通氣之功,即先引津液上达,则在上的陽氣自能得恋而降低,與肾氣订交通,面色赤的戴陽證即愈。

少阴热化證,是由肾水亏虚,不克不及上济心火,且血汗不足,不克不及携恋心火下行而至。心火上炎,神不守舍,陽不入阴,故“心中烦,不得卧”。治此當补肾水,養血汗為主,佐清心降火之品,方用黄连阿胶汤。方中阿胶、白芍补阴養血,黄芩、黄连清心降火,更有鸡子黄滋養阴血,從中焦調停,阐扬前言感化,因而水升火降,诸症即愈。

六、厥阴病是氣血起落的逆乱

厥阴病有寒證、热證,出格是有寒热错杂證。探究這些證候發生的缘由,是《伤寒论》钻研中的首要课题。

厥阴寒热错杂證,是在少阴虚寒證陽虚阴亦亏的根本上發生的。造成阴亏的缘由有二:一是少阴陽衰,不克不及蒸化阴液,無陽则阴無以生;二是下利日久,阴液损失過火。少阴篇在阐述虚寒證時屡次夸大指出“下利止而頭眩,不時自冒”、“吐已下断,汗出而厥,四肢拘急不解”、“利止脉不出”、“数換衣,反少”和“利止亡血也”等一類陽损及阴,陽亡阴亦竭的症状,即為今後阐述厥阴寒热错杂證的發生埋下了伏笔。

因陽虚必致使下寒,阴亏则致使上热。病至厥阴,虽相火不足(足则能御阴邪,不致病發),但阴尽却又有陽复之機,相火便可乘势得以蔓延,因此又急需肾水上济以滋柔。恰在此時,肾阴紧张亏虚,即肝血亦因肾阴亏虚而生化不足,從而造成阴不恋陽,水不济火,水不涵木,相火独亢,冲逆向上的場合排場。相火是厥阴氣火,氣為陽,血為阴,氣火應降而反上逆,阴血應升而不上荣,故亦属阴不升而陽不降的氣機逆乱。

本證下寒是本,阴血不足而至上热是由陽氣虚衰继發而来,因此是标。治病求本,故應以温下寒為主。但阴液不足,单温下寒又恐更耗阴血,故應补阴、滋阴、坚阴。此時标热不除,又會下吸肾水,故又應清其上热。以是,总的治则應是温下寒、清上热、滋阴血。乌梅丸辛升、苦降、酸滋,三法合和成方,可供临床醫治這種證候時组方的参考。

降酸茶,厥阴寒證,有肝氣虚、肝陽不足、浊阴上逆的吴茱萸汤證,又有贫血寒凝确當归四逆汤證。一偏在氣,一偏在血:一偏在經脉,一偏在血脉。厥阴寒證亦有“下利清谷,里寒外热,汗出而厥”者,治同少阴格陽證。

厥阴热證,或因肝氣郁久化热,或因陽复過分,皆易灼伤营血,上為咽痛喉痹,下為下方便脓血。

可見,厥阴病非论寒證、热證、寒热错杂證,皆属氣血起落不調而引發的氣機逆乱。




歡迎光臨 台灣中醫藥大學交流論壇 (https://bbs.shutcmtsa.net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3